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2017 11 22 左永安顧問 EMBA ICAP TTQS IPAS 虛指網路,實指實體(務)。 在此二區內宜竭力盡思何種工具得用? 網路如粉絲團、社團、Ig、Blog、Youtube、line@等。 實體操盤則有主題(目標)設定、助成物、行銷策進 等各方面發想來整合運作。品宣的終極目的不外是突圍,進而獲利和實現初衷。 創意與驚喜是取得目標關注,進而肯定的重要因子。「氣」決定了我們是何種人, 更影響了我們所引領出來的品牌將以何種「氣」走向未來。


2017-11-21 00:44經濟日報 傅安國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一個經驗:
   愈是看慣了的東西,便愈是習焉不察,美醜都難看出。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是容易解釋的:
   一定要同客觀存在的東西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客觀地去觀察。」
   從事吐火羅語研究的學者季羨林教授說。
在面對少子化的衝擊下,誰能客觀觀察市場趨勢,
誰就擁有讓品牌續航的引擎。
建議創業者從二個切面來自診品牌經營後續。
在上述的二個圈圈內,再針對第二圈來聊聊。
什麼是對的策略?
首先要在虛實間撥雲見日,其次是在規劃執行後得到印證。
虛指網路,實指實體(務)。
在此二區內宜竭力盡思何種工具得用?
網路如粉絲團、社團、Ig、Blog、Youtube、line@等。
實體操盤則有主題(目標)設定、助成物、行銷策進
等各方面發想來整合運作。
日前我在香火鼎盛的某寺廟內見一學校招生的文宣懸掛於樓架上,
這樣的宣傳方式不落俗套,敢做也甚具創意。
其實,
假使我們多數時間都停滯於想不到,不敢做,做不到的框架內,
那麼,我們的品牌將無法創造驚喜,更遑論績效了。
品宣的終極目的不外是突圍,進而獲利和實現初衷。
創意與驚喜是取得目標關注,進而肯定的重要因子。
星雲大師說:
人,究竟有多少「氣」?
能忍者,善養浩然正「氣」,因此不卑不亢;
無力者,總是垂頭喪「氣」,所以精神渙散。
君子者,謙下處眾,因此所到之處,都是一團和「氣」;
小人者,仗勢欺人,所以身置何地,均為烏煙瘴「氣」。
有為者,雖泰山崩於前,仍「氣」定神閒,面不改色;
無能者,遇小事臨身,就「氣」急敗壞,驚惶失措。
樂觀者,英「氣」煥發,人見人喜;
易怒者,殺「氣」騰騰,人見人畏。
因此,
「氣」決定了我們是何種人,
更影響了我們所引領出來的品牌將以何種「氣」走向未來。

2017年11月13日 星期一

2017 11 14 左永安顧問 EMBA ICAP TTQS IPAS 精準醫療產品結構圖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一詞最早是於2011年11月由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所提出。精準醫療也可稱為個人化醫療 2015年1月美國歐巴馬總統在國情咨文演講中提出「精準醫學計畫(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計畫投入2.15億美元,其中1.3億美元用來建立百萬人的醫療記錄、基因、生活習慣等數據資料庫;7000萬美元用來找尋誘發癌症的基因及新藥開發;1000萬美元用來訂定相關法規;500萬美元用來研究如何保護隱私與個資安全。

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一詞最早是於2011年11月由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所提出。精準醫療也可稱為個人化醫療,是指除了透過傳統方法病患症狀描述及常規檢查,加上生物醫學檢測(如基因檢測、蛋白質檢測、代謝檢測等),並將個人資料(如性別、身高、體重、種族、基因檢測、蛋白質檢測、代謝檢測、過去病史、家族病史等)透過人體基因資料庫進行比對及分析,可以從中選出最適合病患的治療方法及藥品,目的為了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及副作用最小化。
 
2015年1月美國歐巴馬總統在國情咨文演講中提出「精準醫學計畫(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計畫投入2.15億美元,其中1.3億美元用來建立百萬人的醫療記錄、基因、生活習慣等數據資料庫;7000萬美元用來找尋誘發癌症的基因及新藥開發;1000萬美元用來訂定相關法規;500萬美元用來研究如何保護隱私與個資安全。

精準醫療產品結構圖
 精準醫療產業供應鏈

2017 11 14 左永安顧問 EMBA 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也是全球生醫界目前正積極投入的方向之一,然而,究竟什麼是精準醫療呢? 過去傳統的醫療主要以病患症狀描述加上常規檢查,如血液、X光檢查、超音波等,透過醫生經驗來判斷疾病的種類,確診之後,通常以相同疾病採用相同治療方法與藥品; 而精準醫療則是除了透過傳統方法由病患描述症狀及傳統常規檢查,會再加上生物醫學檢測,如基因檢測、蛋白質檢測、代謝檢測等,將個人資料如性別、身高、體重、種族、基因檢測、蛋白質檢測、代謝檢測、過去病史、家族病史等,透過人體基因資料庫進行比對及分析,從中找出最適合病患的治療方法與藥品,舉例說明,甲、乙病患得到相同疾病,在傳統治療下一律採用A治療方法及A藥品,但在精準醫療下,甲、乙病患雖然得到相同疾病,但經過基因資料庫比對及分析後,可以給予個人化的治療建議,如甲病患適合A治療方法及A藥品,乙病患則適合B治療方法與B藥品,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已規畫10年內建立百萬人志願者基因資訊庫;另外,中國也將精準醫療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 」,計畫到2030年將投入600億人民幣;至於較早啟動的英國政府,則是繼2013年推動為期4年「十萬基因體計畫」後,於2015年4月再成立「精準醫療推動中心」,預計從2015至2021年投入93億美元進行精準醫療的發展(吳靜芳、王柏豪,2015)。台灣在精準醫療的投入上,目前已有中研院建置的「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同時預計10年內收集30萬筆國人生物基因數據,其中20萬筆為健康人,另10萬筆由台大、北榮、三總及北醫等國內大醫院,蒐集病患檢體,進行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腦中風、阿茲海默症等12種國人常見疾病研究,Taiwan Biobank的建


精準醫療之各國推動政策觀察

作者:葉席吟發佈日期:2016-10-07
文章圖片所有權:https://goo.gl/WGfasO,Created by DarkoStojanovic
版權適用聲明:CC0 Public Domain-可以做商業用途-不要求署名

一、 邁向精準醫療新世代

近兩年來相當熱門的話題就是「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也是全球生醫界目前正積極投入的方向之一,然而,究竟什麼是精準醫療呢?
過去傳統的醫療主要以病患症狀描述加上常規檢查,如血液、X光檢查、超音波等,透過醫生經驗來判斷疾病的種類,確診之後,通常以相同疾病採用相同治療方法與藥品;
精準醫療則是除了透過傳統方法由病患描述症狀及傳統常規檢查,會再加上生物醫學檢測,如基因檢測、蛋白質檢測、代謝檢測等,將個人資料如性別、身高、體重、種族、基因檢測、蛋白質檢測、代謝檢測、過去病史、家族病史等,透過人體基因資料庫進行比對及分析,從中找出最適合病患的治療方法與藥品,舉例說明,甲、乙病患得到相同疾病,在傳統治療下一律採用A治療方法及A藥品,但在精準醫療下,甲、乙病患雖然得到相同疾病,但經過基因資料庫比對及分析後,可以給予個人化的治療建議,如甲病患適合A治療方法及A藥品,乙病患則適合B治療方法與B藥品,
如此,藉由精準醫療的概念可以使得治療的方法與藥品的使用更加精確。目前,從個人化醫療到標靶治療的發展範疇,都屬於精準醫療的概念,其主要內涵就是,準確地瞭解疾病的發生與進展,藉由有效地探究疾病的因果,結合醫學的科學研究及跨領域科技,讓疾病的預防與診療能夠更為精準。
為了能在這波精準醫療風潮中取得主導權,包括美國、英國、中國等各國政府均陸續宣布,將在未來的十年內斥資近百億美元投入精準醫療領域的研究與發展,例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已規畫10年內建立百萬人志願者基因資訊庫;另外,中國也將精準醫療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 」,計畫到2030年將投入600億人民幣;至於較早啟動的英國政府,則是繼2013年推動為期4年「十萬基因體計畫」後,於2015年4月再成立「精準醫療推動中心」,預計從2015至2021年投入93億美元進行精準醫療的發展(吳靜芳、王柏豪,2015)。台灣在精準醫療的投入上,目前已有中研院建置的「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同時預計10年內收集30萬筆國人生物基因數據,其中20萬筆為健康人,另10萬筆由台大、北榮、三總及北醫等國內大醫院,蒐集病患檢體,進行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腦中風、阿茲海默症等12種國人常見疾病研究,Taiwan Biobank的建置,對了解華人疾病基因有助,未來更可聯手生醫產業,開發適合華人疾病的治療方法。當各經濟強國正積極聚焦在精準醫療所需要的能量與資源時,台灣在相關政策的規劃上卻仍未展現出跨足精準醫療的行動力,因此,本研究將以各國在精準醫療之政策推動發展進行解析,期望能夠對台灣未來在精準醫療的政策規劃上提供適當地發展建議。

二、 各國精準醫療之推動政策

(1) 英國

在精準醫療的投入規劃中,行動最快的是英國。英國自2013年即宣布啟動為期4年「十萬基因體計畫」, 此計畫主要由國有的英國基因組公司(Genomics England)負責執行,針對英國國民醫療保健制度(NHS)記錄中的10萬名病人的完整基因組進行測序,藉以實現對人類及癌症、罕見病的全基因組測序,並將把科研得出的大量資料整合進英國公共醫療體系當中,使NHS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將提供基因組醫學作為日常護理一部分的主流健康服務體系,該計畫已在2015年測序完成1萬個樣本,預計到2017年可完成10萬個樣本。
除此之外,2015年4月英國國家創新局又宣布成立精準醫療推動中心,預計從2015至2021年投入整體計畫預算共93億美元進行精準醫療的發展。國家創新局也是英國政府的創新機構,目前已撥款5,000萬英鎊(約7,760萬美元)作為精準醫療推動中心前5年的營運資本 (生物谷, 2015)。首先,中心的總部將設立於劍橋大學生物醫學園,預計將於2016年底或2017年初開始營運,在營運上藉由緊密的區域性合作網絡,利用當地的資源收集和分析臨床資料,同時展開臨床試驗並進行驗證,並利用國家健康服務的概念來強化精準醫療的發展;此外,為了能取得病理資源,中心也與擁有臨床檢測產品開發功能的研究中心及頂尖的臨床檢測機構保持密切的合作關係,因為在這些研究中心中,研究人員所開發的診斷檢測產品,不但需經過臨床驗證,也需同時符合國家健康服務的標準。

(2) 美國

美國對精準醫療的投入,起始於歐巴馬總統於2015年1月在國情咨文演說中推出的「精準醫療倡議(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s,PMI)」,希望藉由基因體學、資訊科學以及醫療技術的進步,來加速生物醫學的發展,能夠在未來達到個人化治療的願景,這項計畫提出了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其中短期目標主要針對癌症治療,包含標靶藥物的臨床試驗、聯合療法以及抗藥性的研究;長期目標則是10年內要建立百萬人志願者基因資訊庫,進行跨世代研究,目的是加強藥物基因體學、個人保健諮詢以及更多常見疾病的預防和治療。美國在推動這個計畫中,預計也將結合製藥、生技、基因檢測等企業的力量共同完成精準醫療的發展願景。
在短期目標的癌症治療的推動上,2016年1月的國情咨文中,歐巴馬表示將募集10億美元來推動癌症的預防與治療,這項計畫稱為「癌症登月計畫」(Cancer Moonshot),為加速推動成效,這個計劃將副總統拜登帶領成立專案小組,計畫內容包含癌症預防、疫苗研發、早期篩檢、癌症免疫療法、基因體學、混合療法等項目,最後結合大數據分析,展開全面性的抗癌行動。拜登在癌症登月專案小組中,提出兩項措施,第一項為增加抗癌研究經費,藉由挹注更多資金,讓抗癌戰役的時間縮短;第二為結合國防部、NIH、FDA、行政管理與預算局等各部會的力量,減少不必要的行政程序,有效地整合抗癌資源,另外,拜登也指出希望整合美國各地不同的癌症研究資料庫,打破藩籬讓資源共享更加迅速,造福更多需要的人(Dzau et al., 2015)。
其次,美國針對長期基因資料庫的建置中,在招募志願者基因的推動上,將核撥2.15億美元,其中1.3億美元將招募100萬名志願者進行長期研究,蒐集生理、服用藥物、基因等資訊,建立資料庫做為研究的基礎;7,000萬美元用於研究癌症腫瘤基因及新藥開發;1,000萬美元做為引進新技術與推動訂定次世代定序法規;500萬美元用於建立規範及準則,以確保資料庫共享且不侵犯隱私與個資安全。這項計畫預計將花3到4年的時間進行資料的收集,民眾可以從特定網站、電話直接報名,或透過合格的醫療服務中心來參與,為了讓計畫運作更加順利,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設置了名為「同步科學 (Sync for Science)」的前導計畫,整合許多公私部門及民間企業合作,以開放模式讓民眾能夠快速且方便地貢獻自己的檢體,用以協助研究的進展,此外所有的參與者也都能獲得自己的基因檢測報告和相關的生物資訊;NIH下的癌症研究中心則將分析這些數據資訊,作為尋找新腫瘤標靶治療依據。
「精準醫療倡議(PMI)」計畫是美國政府舉國的跨部門行動計畫,許多政府部門和聯邦部門都參與其中,包括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美國衛生部和公眾服務部辦公室等部門。其中,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運用自己的社群平台Precision FDA,整合各領域的科學人才,改善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技術,讓分析結果能夠更加一致和精準;FDA 也建立了審查機制,評估基因工程技術運用在疾病突變的成效,試圖找出最好的分析工具。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則和國防部合作,擴大「百萬老兵計畫」用以集結超過45萬退役軍人,提供的個人的生物資訊,作為研究基因與疾病的關聯的分析數據。除了公部門的參與支持,私人企業如Microsoft也已同意讓資料量龐大的基因體數據,免費存在雲端平台;IBM則提供超級電腦分析系統與紐約基因組中心合作研發開放式的癌症數據儲存資料庫;Foundation Medicine則開放疾病基因體數據庫進行分析;Color Genomics提供乳癌和卵巢癌篩檢給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Roche’s Genentech則同意和 PMI 參與者分享部分的臨床試驗成果(醫谷, 2016)。

(3) 中國

中國所設定的精準醫療計畫,其目標和任務在於解決中國人民的健康問題,同時也推動整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中國在精準醫療的推動包含三個層次,第一為基礎層次方面著重於基因測序,無論是細胞治療還是基因治療,首先要通過基因測序診斷病情才能規劃治療方案,在執行精準醫療的治療方案中,則需要大量的細胞和分子的檢測;第二層為細胞免疫治療,透過對免疫細胞的功能強化和缺損修復,進而提高免疫細胞的戰鬥力,由於這種技術治療癌症效果好,但操作相對難度也很大;第三層為基因編輯,由於癌症本質上是人體基因變異導致的細胞分裂失控,基因編輯就是對患者癌變細胞的變異基因進行改造,使其成為正常細胞,中國期望藉由三個層次的定義與規劃,實現中國在精準醫療概念上的發展願景。
中國對於精準醫療相關政策的投入中,2015年2月科技部與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成立了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小組,邀集19位專家組成國家精準醫療戰略專家委員會。2015年3月科技部召開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商討進一步完善的精準醫療計畫,隨後,十三五綱要草案則公佈了未來五年中國計劃實施的100個重大工程及項目,其中「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入選了科技發展規劃中,預計在2030年前將投入600億元來實現精準醫療的願景,中央財政支付200億元,企業和地方財政配套400億元。此外,為加速精準醫療的研發活動的推展,2015年5月中國國務院亦發佈「關於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決定」,指出取消第三類醫療技術包括造血幹細胞移植、基因晶片診斷、免疫細胞治療等第三類醫療技術臨床應用准入審批,這項政策決定將引導第三類醫療技術的臨床應用監管從事前准入轉為事後監管,有助於激發醫療機構積極性開展更多技術項目,進一步推動精準醫療產業的快速發展。整體而言,中國藉由國家政策的支持為基因測序、細胞治療、幹細胞等精準醫療相關領域的發展帶來良好的利基 (戴小河, 2015)。
中國科技部在2016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的精準醫學研究中,明確指出精準醫療將是2016年優先啟動的重點專項並正式進入執行階段,包括(1)建構百萬人以上的國家大型基因資料庫和重大疾病資料庫;(2)建立生物醫學的大數據共享平臺;(3)大規模研發生物標誌、標靶、製劑的實驗和分析技術;(4)建設中國人典型疾病的精準醫學臨床方案的示範、應用和推廣體系;(5)推動精準治療藥物和分子檢測技術產品進入國家醫保目錄等政策規劃。其中,建構百萬人以上基因資料庫及大數據共享平臺,目的為奠定精準醫療的大數據基礎;建立大規模研發生物標誌物分析體系,是為中國人群典型疾病奠定產業標準化的基礎;推動精準醫療藥物進入醫保目錄,此舉可視為破除精準醫療大規模商業化關鍵瓶頸的重要規劃。

(4) 綜合觀察分析

英、美、中三國都看好未來精準醫療的發展趨勢,然而誰能贏得精準醫療領域的競爭,誰就能引領全球醫療新革命。由表1的分析可發現,英國起步最早,預計經費投入龐大,然在推動規畫上較缺乏整體的配套措施,使得精準醫療所帶來的效益相對受限;美國在政策推動上較為積極加上公私部門的強力投入,可發現美國對於未來精準醫療相關發展的強烈企圖心與主導性,此外在技術上所取得的長足進步,顯示其過人的臨床療效優勢;中國在精準醫療的起步雖然較晚,甚至在基礎領域仍需倚賴外國技術,但由於擁有制度規範上的優勢,可快速建立起醫院體系的資料共享網路,使得收集、儲存、分析疾病的數據資料更為迅速與完整,此外,中國藉由人口基數的優勢也可提供優質的臨床資訊,如許多國外發病人數少、收集不到足夠的基因突變資訊和用藥資訊的癌症種類和變異形式,在中國都能找到足夠的病例並建立資料庫,作為全球腫瘤治療臨床佐證的參考,中國雖然在精準醫療投入時間不是最快,但相對於投入的措施與資源卻不遜於美國,顯示中國對精準醫療相關技術領域的重視,未來中國在精準醫療的發展規劃勢必不容忽視 (曾鑫, 2016)。
表1、精準醫療各國政策發展比較分析
國家英國美國中國
投入經費預計投入93億美元預計投入12.15億美元預計投入100億美元
(600億人民幣)
相關政策✓ 2013年宣布啟動為期4年「十萬基因體計畫」

✓  2015年英國國家創新局宣布成立精準醫療推動中心推動精準醫療之創新發展
✓ 2015年推出的「精準醫療倡議」政策,短期目標主要針對癌症治療,長期目標是10年內要建立百萬人志願者基因資訊庫

✓ 2015年國立衛生研究院推動「同步科學」建立基因資料庫

✓ 2016年推動「癌症登月計畫」
✓ 2015年十三五綱草案中「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入選科技發展規劃

✓ 2015年國務院發佈「關於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的決定」,奠定精準醫療發展利基

✓ 2016年科技部視精準醫療為優先啟動之重點專項
發展優勢最早投入精準醫療相關措施國家,預計投入金額龐大政策與公私部門的強力投入,顯示對精準醫療發展的強烈企圖心與主導性擁有制度規範上的優勢,可快速建立醫院體系資料共享網路,使收集、儲存、分析疾病的數據資料更完整
資料來源:STPI「趨勢研析與前瞻團隊」整理

三、 台灣精準醫療之發展建議

透過觀察可以發現下世代的醫療型態需具備的特質包括預防、預測、參與和個人化,滿足這些特質當中的關鍵就是每個人的基因體資料分析,藉由將家族病史、病毒感染、環境暴露等因子數據化,預測出每個人罹病的風險及治療效果,再給予個人化治療,可提升癌症治療的存活率。台灣在精準醫療的投入上,目前已有中研院建置的「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預計10年內可收集30萬筆國人生物基因數據,作為瞭解華人疾病基因的基礎資訊,未來將可聯手生醫產業,開發適合華人疾病的治療方法(吳靜芳、王柏豪, 2015)。
生技產業一直是台灣的重點培植領域,然而卻因種種因素,如內需市場小、資源不足、衛生醫療法規與稅務限制等,讓產業面臨發展上的困境(蔡秀娟, 2016)。就精準醫療而言,過去台灣生技所累積的能量與相關研究仍有其優勢,只是在臨床的研究與應用上仍沒有明確的成果,相信若政府能提供規範進行品質控管,將更容易推動臨床的各項應用,像美國在「精準醫療推動方案」的重點就是在把研究成果推向臨床應用,如實驗室開發的檢測技術就是其中一個具規模的產業,類似半實驗半臨床性質,處於技術開發及臨床應用的前端。台灣的生技醫療產業由於長期以來缺乏整合,使得產業與生態系統的銜接不夠緊密,限制了生技醫療產業的發展,因此,建議政府在擬定精準醫療相關政策時,可參考他國的作法針對我國的法規與機制進行相應的調整,加速生技產業結構與人才培育的策略布局及投注資源做更有效率的運用,如帶動醫療檢測及新藥產業發展,相信可作為台灣生技產業另一個面向的發展契機。

參考文獻

  1. Dzau, V. J., Ginsburg, G. S., Van Nuys, K., Agus, D., Goldman, D. (2015), Aligning incentives to fulfil the promise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Lancet, 385(9982), 2118-2119.
  2. 生物谷(2015),「英国正在搭建国家精准医疗网络」,http://news.bioon.com/article/6671295.html
  3. 吳靜芳、王柏豪 (2015),「精準醫療潮,台灣靜悄悄」,環球生技月刊,Vol.26,2015年10月,20-27頁。
  4. 曾鑫 (2016),「精準醫療:中國版精準醫療計劃即將啟動」,http://big5.china.com.cn/food/2016-01/15/content_37586102.htm
  5. 戴小河 (2015),「精准醫療中國進入發展快軌」,http://www.2to1agri.com/aptcm/RealTime.nsf/ByUNID/E6873964876D19AE48257E6100437803?opendocument
  6. 蔡秀娟 (2016),「精準醫療:讓療程客製化」,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313000085-260204
  7. 醫谷 (2016),美国白宫最新宣布加速推进精准医疗计划的具体行动 首先建立百万人生物数据,http://m.yigoonet.com/index.php?&a=show&catid=225&typeid=0&id=25830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2017 11 13 左永安顧問 EMBA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令 中華民國106年11月9日 發能字第10636006571號 訂定「推動職能基準應用補助要點」,並自即日生效。 附「推動職能基準應用補助要點」 署  長 黃秋桂


2017 11 13 左永安顧問 EMBA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令 中華民國106年11月9日 發能字第10636006571號 訂定「推動職能基準應用補助要點」,並自即日生效。 附「推動職能基準應用補助要點」 署  長 黃秋桂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華民國106119
發能字第10636006571
訂定「推動職能基準應用補助要點」,並自即日生效。
附「推動職能基準應用補助要點」
署  長 黃秋桂

推動職能基準應用補助要點
中華民國106119日發能字第10636006571號令訂定發布
一、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以下簡稱本署)為鼓勵應用職能基準發展職能導向課程,以優化訓練內涵,特訂定本要點。
二、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得向本署申請經費補助,發展職能導向課程:
(依法設立或登記之學術團體、專業機構、工業團體、商業團體、工會、協會。
(依職業訓練機構設立及管理辦法登記或許可設立之公、私立職業訓練機構。
(國內公私立大專校院及高級中等學校。
(依法設立或登記之公司。
         具前項資格者,申請時並應符合下列條件:
(依法設立登記滿一年以上。
(申請截止日前一年內,無欠繳應納稅捐情事。
(通過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TTQS)評核達銅牌以上,且於有效期限內。
三、本要點補助範圍如下:
(職能基準課程:依本署職能基準發展與應用平台公告之單一或數個職能基準或職能單元資源,所列全部工作職責所需知識、技術發展之課程。
(職能基準單元課程:依本署職能基準發展與應用平台公告之職能基準或職能單元資源,擇定部分工作職責所需知識、技術發展之課程。
(職能課程:依據就業市場需要,透過職能分析流程進行訓練需求,發展對應之職能課程。
         前項各款課程需符合本署公告之「職能導向課程品質認證作業規範」,並送品質審查及通過認證。
         發展課程之產業別,以政府推動之重點產業為優先,本署研訂之策略性產業及其他產業為輔。
         已獲品質標章之職能導向課程,其課程資訊之維護更新,不予受理。
四、本要點補助標準如下:
(每一補助課程以不超過其申請總經費百分之五十為原則。
(前點第一項第一款補助金額上限為新臺幣四十萬元、第二款及第三款補助金額上限各為新臺幣二十萬元。
(申請補助課程,屬政府重點產業、工業類或製造業職類領域者,不受前款補助額度之限制,最高補助新臺幣一百萬元。
(補助項目包含講座、教師及助教之交通費及鐘點費、出席費、翻譯費、審查費、會議紀錄整理費、攝影費、光碟製作費、稿費、教材費、材料費、學雜費、文具用品費、書籍資料印製費、勞工保險費、場地費、租車費、宣導費、郵電費、人事費(不得超過申請總經費三分之一)及其他課程開發之必要費用。
         前項第四款之補助項目為本署一般常用經費編列標準及結報應行注意事項之範圍者,申請單位應依規定編列經費。
         受補助經費不得用於購買設備。
         受補助經費中涉及採購事項者,應依政府採購法等相關規定辦理。
五、申請單位申請補助,應檢附下列文件:
(申請書(附件一)。
(計畫書(附件二)。
(依法設立登記證明文件影本。
(最近一期之納稅證明或無欠稅證明影本。
(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TTQS)銅牌以上證書影本。
(其他經本署指定之文件。
         申請單位間有同一關係企業、控股集團、從屬關係者,應自行協商擇一單位代表公司提出申請。
         每一申請單位,每年度每次公告最多以申請二個課程為限。
         申請單位違反前二項規定或逾本署公告受理期間提出申請者,不予受理。
         第一項所定文件不全者,經本署通知限期補正,屆期未補正者,不予受理。
         受理期間由本署另行公告之。
六、申請單位不得以同一課程重複向本署及所屬機關或其他機關(構)申請經費補助。
七、申請課程補助之審查方式:
(由本署書面審查申請單位之資格、經費編列情形、應備文件完整性,審查不合格者,不予受理。
(通過資格審查後,本署得組成審查小組,依據評核表(附件三)進行審查,並擇優依序補助辦理,申請單位需配合派員到場說明,未到場者,不予受理。
八、本署得查詢、查核或派員實地查訪申請單位執行計畫狀況、相關單據及帳冊,申請單位應予配合,不得規避、妨礙或拒絕。
九、經費請撥、支出憑證之處理及核銷規定如下:
(申請單位之補助課程,最遲應於當年度十二月五日前通過本署品質認證,並檢附通過品質認證文件、成果報告資料(含電子檔)、收據、經費支出明細表及支出憑證,送本署審查後,予以撥款核銷。
(受補助經費,於補助課程結案時尚有結餘款,應按補助比例繳回。
(受補助經費產生之利息或其他衍生收入,應全數繳回。
(申請經費結報時,支出憑證應依「政府支出憑證處理要點」規定辦理,並應詳列支出用途及全部實支經費總額。
(申請單位應本誠信原則對所提出支出憑證之支付事實及真實性負責,有不實者,應負相關責任。
十、申請單位所送之成果報告資料之照片、影像、紀錄片、文字紀錄、影音資料、詮釋資料、小圖及相關作品等之著作財產權,授權本署及所屬機關使用於相關成果展現與宣傳行銷及本署各項網路等推廣活動使用或為加值應用。申請單位並同意不對本署及所屬機關行使著作人格權。
十一、申請單位不得以任何名目向參與職能導向課程研發之學員,收取費用。
十二、申請單位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予核定補助、撤銷或廢止原核定補助,以書面限期繳回已撥付之補助,並自處分日起二年內,不予受理其申請案件:
(依第五點第一項規定提供之資料不實。
(違反第六點規定。
(違反第八點規定,經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
(違反第九點第一款至第五款規定。
(違反前點規定。

附件請參見PDF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2017 11 09 左永安顧問 EMBA 勞倫斯.彼得(Laurence Peter) 發展人力資源計畫 人力招募 內部升調補充 進行裁員

發展人力資源計畫

在對未來的需求與現有人力資源做比較之後,即可獲知人力資源的淨需求量

發展一套人力資源計畫。

倘若求得的淨需求為正值,

表示該公司必須實施人才的招募、甄選、訓練及發展等業務。


反之,倘淨需求量為負值,則該公司

應設法推動必要的人事調整,包括裁員、資遣、出缺不補等。


  因此,人力資源規劃不但可提供資訊,以指導當前的用人需求,

同時也提供了未來人力需求及來源的預估。


人力招募

公司完成人力資源規劃,同時又確定所需要招募人選的質與量之後,

下一步即是進行人員招募(recruitment),也就是找尋、確認並吸引適當求職者前來

應徵的過程。

另外,如果人力資源規劃指出人力有過剩的情形,

那麼管理當局就要減少公司內人力的供給,此一活動就是進行裁員(decruitment)


內部升調補充

人才來源很多,公司可根據特定需要選擇適當的來源,

而現有全職(full-time, FT)或兼職(part-time, PT)員工才是最方便的來源。

  人事內部升調常見於許多企業的人事政策,

例如,三商行外食事業部所有的幹部,包括各級店長、專員、課長等全部由內部升調。

這種方式,必須配合內部的各種教育訓練與發展課程,以培養員工向上發展的潛力。


採用內部升調具有的優點如下:

 1. 公司對員工表現的優缺點已有所了解。

 2. 員工知道有才幹的人會受到晉升獎賞,所以員工的士氣與績效都會提高。

 3. 來自內部的人選已經在公司內工作了一段時間,其價值觀與企業文化相吻合,

                可能更致力於目標的達成,且比較不會離職。

 4. 公司大多均對其內部員工已有巨額投資,故倘若實施內部升調,

              充分利用現有人力資源,則自屬公司人力資源投資所產生的報酬。



但是決定採行內部升調政策時,必須體認此一人事政策亦有若干缺點:

 1. 勞倫斯.彼得(Laurence Peter)指出,從內部升調的管理者,

              常可能有超乎升調者能力所及範圍以外的情事,依據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

  所稱:成功的管理者每不斷地獲得拔擢升遷,最終難免升調到某一非其本人能力

               所能勝任的層級。

              此一彼得原理,事實上在企業機構中確實屢見不鮮,故為慎防彼得原理的出現,

              於採人事內部升調時,必須對內部同仁的現有技能及出缺職位所應具備的技能都有透徹

              的了解與掌握。

2. 內部升調的第二個缺點是阻礙新觀念及新創意的引進,換言之,

             倘若公司內出缺職位悉由現有人員升調補充,則必須慎防內部既有的

       「我們從前都沒有那樣做過」、「我們不用甚麼新方式,一向至為順利」的態度,

            而阻礙新觀念及新創意的引進。


 3. 內部升調也可能因為員工申請某項職位未果,而感到不滿,招致反效果。

             因此告訴那些未獲升調的應徵者為何他們遭致拒絕,以及他們

           應採取何種補救行動才能在將來獲得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2017 11 09 左永安顧問 EMBA 評估現有未來人力資源需求 人力資源盤點 工作分析 工作說明書 工作規範


評估未來人力資源需求

企業在評估未來人力資源需求時,須要審慎考量公司的目標,

為期   達成該目標  所擬定的策略,及  支持該策略所發展的   組織結構

等先決條件。

  門市對人力資源的需求,經常來自顧客對產品或服務的需求,

以預估營業額作為基礎,

店長可試著估計要達成該項收入所需人力資源的數量及組合。

有時候這種情況正好相反,當某種技能需求殷切而供給稀少時,

能夠取得該人力資源便決定了收益。


例如,大型連鎖便利商店,常發現其市場機會超過了其展店的能力,

因此,該公司能否增加收入來源的唯一限制因素,

便是能否找到適當的店長及店職員,來滿足開店的需要。


然而在一般情況下,公司的整體目標和收益預估結果,

是公司人力資源需求的主要決定因素。


就門市而言,有下列情況,店長需要招募新員工:





評估現有的人力資源

管理當局首先評估其現有的人力資源狀況,

通常的作法是建立人力資源盤點(human resource inventory)

由於目前資訊科技已經相當普及,對大多數企業而言,

隨時產生人力資源盤點報告並不困難。

該報告列出公司內

每位員工的

姓名

性別

年齡

教育程度

經歷

訓練

語文能力

特殊技能



並按各欄位分類統計,

這些盤點資料及報告可供管理當局評估當前可用的人才及技能如何。


人力資源盤點主要在使管理當局了解各個員工能夠做什麼?

要更進一步深入評估現有人力資源,就是進行工作分析(job analysis)

經由工作分析程序,可了解

每個工作所包含的

內容

性質

責任

某項工作需要僱用何種條件的人員。

有許多方法用來蒐集工作分析有關的資訊:

 1. 觀察法:直接觀察或錄影拍攝實際工作流程。

 2. 面談法:單獨或分組和員工面談。

 3. 問卷調查法:使用結構化問卷,員工可由一長串可能的工作項目中,

                                                             查核或評等其所執行的工作。

 4. 技術會議:由會議中的專家指出該項工作的特性,

                                                       出席者通常是對某項工作擁有豐富經驗的主管。

 5. 員工記錄法:要求員工將其每日活動記錄在工作日誌上,

                                                      然後加以評估或是予以結構化成為工作內容。


工作說明書(job description)

係對每一個工作者實際應該做些什麼?如何去做?以及為什麼要做的一種書面說明。

大多數工作說明書內容包括

工作者的職銜

工作摘要

特定責任

職務與活動

工作條件

物質環境

工作規範(job specification)

是利用工作說明書的資料,說明一個員工要將該項工作做好,

所需具備的最低資格,指明了應該招募何種條件及人格特質的人員。

所以工作規範通常包括下列資格條件的一種說明:

教育程度

經驗

訓練

判斷

創新能力

體力

技能

情緒特性

及特殊感官要求如視覺、嗅覺、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