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效應 讓你跌入貧窮線
2017-02-27 00:04 經濟日報 克勞蒂雅.哈蒙(Clauia Hammond)
每年有1,200萬名美國人申請發薪日貸款,其中有54%難以償還自己的貸款。事實上,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US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發現,發薪日貸款中,有一半比例已經展延了十次,導致利息和痛苦不斷地累積。
這類放款公司遭到許多批評,也受到愈來愈多的法律規範。不過,積欠債務的人也遭到責難。
有些人說他們怎麼會那麼傻,竟然不知道馬上可用的無擔保貸款肯定利息很高,還款困難?不然他們以為放款公司是靠什麼獲利,拿什麼來因應倒帳的風險?
事實上,提供這類貸款的公司不是依靠大家的無知賺錢。他們其實很了解債務心理學,尤其是對收入低又不穩定的族群來說,積欠短期貸款似乎比積欠利率較低的長期貸款來得負責任。
理性經濟學預測,我們想現在就消費,但想盡量延後付款。
然而,實際上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多數人一點都不喜歡負債,一般人大多是趨避負債的。即使債務是無息的,提早還款長期來說並未省下任何錢,但大家還是想盡早還清債務。發薪日貸款常給人「債務是短期的」錯覺,但生活中一旦發生不可預知的事件或是忘了按時還款,很快就會使人債台高築。
那為什麼大家還是繼續申請這種貸款呢?
以下是個小測試。你可以多快想出美國各州的名稱?或許我可以先舉兩個州的名稱,幫你起個頭,例如俄亥俄州和阿拉斯加州。
這兩個小小提醒有幫上忙嗎?很可能沒有。
研究顯示,你先告訴大家兩個州的名稱時,他們反而更難想出其他州的名稱,這種心理歷程稱為「提取抑制」(retrieval inhibition)。
提取抑制是這樣運作的:在上述情況中,你需要做的是馬上撇開那兩州,開始思考其他州。
但實際上,你的大腦會一直惦記著那兩州,於是你很難專心想出康乃狄克州、新罕布夏州、南達科他州等等。
換成現實世界的金錢擔憂時,也會發生類似的情況。我們回頭來看發薪日貸款,申請這類貸款的人似乎展現出心理學家所謂的「隧道效應」(tunnelling),亦即大腦的聚焦範圍變窄,你一心只想盡快拿到錢以應急(例如繳電費以防被斷電,修車才能上班)。
這裡之所以會有「提取抑制」的效應,是因為你只注意到當下,無法關注更長遠的未來。以發薪日貸款來說,你沒考慮到發薪日那天能否償還貸款。
如果為錢發愁的人有嚴重的「隧道效應」問題,那表示他們深陷貧困可能不是他們自己的錯,他們其實是大腦運作方式的受害者。
(摘自《為什麼撲滿比存摺容易存到錢?》,臉譜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