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PWC(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消費者報告指出,
從 2021 年開始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客戶、公司
會更優先選擇有符合 ESG 規範的公司進行消費及合作,
76% 的消費者會針對企業是否有善待員工、社會和環境等因素,
來決定是否進行消費。
根據 Gartner 所述,在2009 年只有 16% 的投資者在其投資決策中考慮了
ESG 因素,大幅成長到了2022年的85%,甚至有不少國際投顧機構宣稱,
未來將不再投資沒有ESG指標的公司。
在金融機構貸款方面,逐漸開始施行
「永續連結貸款(Sustainability-linked Loan)」
2023年開始,金管會強制要求 資本額達20億元以上的上市櫃公司
要 編製 並且 申報 永續報告書,讓非財務資訊完整揭露,
落實公司治理3.0 更為嚴格的監管範疇。
2023年一月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
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正式畫押 台灣 對國際的永續承諾,隨著
歐盟《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
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CA)
的減碳法案即將上路,
2030年台灣的中期減排目標也上修到24%,將要對全球淨零的共識奮力一搏。
從氣候變遷、疫情、俄烏戰爭、能源海嘯一路到全球通膨,這幾年世界一直處
在高風險的邊緣,對永續發展的要求跟期待,逐漸從全民共識走向具體規範,
企業的ESG表現變成許多監管機構和證交所的基本評鑑指標,
要求企業 揭露公司內部 的經營決策,包括
1環境影響、
2社會責任、
3員工關係、
4供應鏈管理、
5公司治理結構和透明度,
為此 撰寫永續報告書 或 ESG報告書,對其營運徹底負責。
作為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指標,
ESG分別代表
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社會責任(Social)
公司治理(Governance)
三個解析企業的永續維度,依據這些面向
評鑑 一家企業 永續經營 及 風險管控 的能力。
《金融時報辭典》
把ESG定義 為 投資人 用來評估 一家企業 是否具有 永續風險財務金融 表現
進入一個 EPS 和ESG 必須兼顧的永續時代。
- 環境保護(E)面向:
- ESG評估公司的 環境影響和永續性,企業如何管理它們的
- 1 溫室氣體排放
- 2 空氣品質
- 3 碳足跡
- 4 能源使用
- 5 燃料
- 6 水資源
- 7 廢棄物處理
- 8 生物多樣性
- 9 產品包裝
- 10 物流
- 等服務營運問題。
- 社會責任(S)面向:
- ESG評估公司 如何處理利害關係人的權益,包含 管理 它們的
- 1 供應鏈
- 2 勞資關係
- 3 員工健康安全及舒適
- 4 多元職場
- 5 薪酬福利
- 6 招聘和職涯發展
- 7 人權
- 8 客戶隱私和安全
- 等問題。
- 公司治理(G)面向:
- ESG評估 公司 的 管理 和 透明度,例如
- 1 董事會的組成
- 2 公司內部審計與監管政策
- 3 系統化風險管理
- 4 意外與安全管理
- 5 商業倫理
- 6 政治影響
- 7 競爭行為
- 8 供應鏈管理
公司能否永續經營?
能否永續獲利?
人口老化的社區要怎麼永續發展?
觀光要怎麼發展才能讓旅客不斷前來但又能維持生態?
永續管理師職務,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關注國內外永續趨勢:
由於永續相關法規和knowhow變動極快,永續管理師需保持一定敏感度,
關注國內外永續趨勢,以確保公司ESG策略跟上世界的腳步,或
協助公司規劃減碳路徑等等。
寫永續報告書:
永續管理師工作的基本,以年為單位,揭露公司於環境、社會、經濟面
的永續作為。
報名永續獎項:
國內外有越來越多永續獎項,整理公司相關資料報獎參賽。
舉辦相關活動:
環境面活動 常見的包括 淨灘、淨山 等活動,
社會面活動 則是例如 回饋在地鄰里、舉辦社會公益活動。
環境相關標準驗證:
常見的例如
1 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
2 ISO 14067 (碳足跡查證)
3 ISO 50001 (能源管理系統)
4 BS 8001 (循環經濟標準)
等執行。 其他還包含:
5 採購碳權
6 企業碳資產管理
7 執行社會面稽核如SA8000(社會責任標準)
8 採購綠電
9 輔導供應商執行ESG等。